【艺评】
原标题:一种不足为外人道的乐趣
刘颖余
【资料图】
阅读到底是社会化的还是私人的?
在全民阅读时代,讨论这样的问题,似乎有点不合时宜。但这样的讨论,窃以为仍然是值得的。
我们肯定社会化阅读的价值,强调和推广分享、互动、传播的全新阅读模式,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屏蔽私人阅读。相反,私人阅读,是阅读的起点和原点,是全民阅读的基础,其价值永不过时。在阅读的社会化大潮中,我们恰恰更应该警惕社会化阅读的泛化趋向和倦怠危险。
和传统阅读相比,社会化阅读以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为依托,以社交关系和高效互动为纽带,读者更方便进行互动和交流,也更易获得海量的阅读信息。社会化阅读拓宽了阅读的边界,实现了阅读功能的最大化,其优势无可替代,但弊端也显而易见:受困于光速运转的数字信息,人们的阅读难以集中注意力,无法或无暇进行沉浸式思考,曾经被人们所熟悉和倡导的慢读、精读、细读渐行渐远,取而代之的是粗读、略读、跳读、加速度阅读。
于是,各种“必读书单”“读书推荐值”“好友在读推荐”“和好友比拼阅读时长”“半小时读书”(即花费30分钟就能听完一本经典著作的概要)等新鲜玩意,大行其道。置身这样的阅读环境,人们很容易陷入“表演式阅读”,产生速度压迫、时间追赶、低获得感等无效内卷,起初可能有新鲜感,但时间长了,就难免产生紧张、焦虑、压迫感。所谓“阅读倦怠”,大抵系由此而生。
作家梁文道就曾表达过类似的疑惑:“现如今,时间变得很零碎,人们都在强调碎片化的时代如何进行系统的学习,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矛盾。为了要获得知识,我们该付出多少代价?学习知识本应是快乐的事,为什么却会越学越焦虑?”
而传统阅读(私人阅读)的个体体验是怎样的呢?不妨听听莫言的——
“晚上,母亲在灶前忙饭,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,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。我个头矮,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。我沉浸在书里,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。保尔剪头发,买衬衣,到冬妮娅家做客......我是三十多年前读的这本书,之后再没翻过,但一切都在眼前,连一个细节都没忘记。”
忘我、全情投入、终生难忘……这就是传统阅读的魅力。
无处不在的社会化阅读、数字阅读看起来是激励人们进行阅读,也丰富了人们的阅读生活,但无形之中让读者失去了阅读的主动性。当阅读的书目和节奏,都不能由读者自己掌控,当阅读只为了表明自己在阅读,这样的阅读又有何乐趣而言。当乐趣都没有了,人们自然会焦虑、倦怠。
乐趣,从来都是爱上阅读的第一理由,设想一下,如果莫言在阅读时,心里想的是如何去写一篇读后感,他又怎能连头发被灯火烧焦也浑然不觉?
所以,对抗社会化阅读倦怠现象,不妨从回归纸质阅读、慢阅读、深阅读开始。让阅读回到原点,回归个体自然而舒服的节奏,阅读的乐趣就回来了。有乐趣,阅读就不用倡导。人人都有乐趣,书香社会就水到渠成。由此,我们似乎也不难理解,白岩松的那句惊世之问,“为什么我们堕落到要推广阅读?”
白岩松还有一句话说得好,阅读是人生中的精神慢跑。阅读不是比赛,无需表演。也不必给阅读贴上崇高的标签,它就是一种日常的需要,一种生命的自我充实,一种需要伴随一生的输入,一种不足为外人道的乐趣。
关键词:
最新资讯